第六十一章 博闻-《英鸾》
第(2/3)页
“你说说看。”
““三事、五行……嗯……还有八纪、封政、四福……”学子磕磕巴巴说道,然后窘迫地抬起头来,“后面的弟子不记得了。”
“唔。”南山先生捋了捋长须,“只记得五法,罢了,给你算上一笔吧,之后记得去把九法好好背背,”身边的书童立即会意,打开名簿,在学子的名字元桓后写上了一笔。
“谢谢先生,”那位名唤元桓的学子喜出望外地看着南山先生,喜滋滋施了一礼。
“还有没有人要补充的?”南山先生看着下面。“公羊九法是有些繁琐,但内容更加丰富,应该知道才对。”
下面依旧一片寂静。
李文曜记得也不太真切,转头看了看身边的慕恪之,却只见友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身边的少女身上,不由再次叹了口气。
随着友人的视线,他的目光也移到了朱鸾身上。
但愿这女子不要被小课给打击到,他在心里暗暗想到。就他的经验而言,女子和男子对学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些自认为学富五车的才女往往在碰到实际的举业问答时,才会发现没读过的书原来如此之多。
国试进学之路漫漫,四书五经看着书目不多,但其实已有不少卷,而四书五经微言大义,各有多传注解,还有历代大儒们在注疏上再作注疏,亦是各自引申无数。在注疏的扩充下,衍生出了十二经,而在十二经的基础上经典的传与注又衍生出了二十九经,再加上史、子、集中的经典,前朝大儒魏弘厚穷尽一生心血最终选出了七十二经。
七十二经总计超过千卷,读完的人凤毛麟角。一般普通的生员至多能读完十二经而已,能读通二十九经,就可以称得上是饱学之士。
学海无涯。
李文曜一边有感而发一边看向身边的女孩子,然后他微微一怔。
朱鸾的手指抵着自己的下颚,脸上有一丝不解,也有一丝惊奇。
随即他听到她轻不可闻地低声自语,“原来是真不知道呀。”
她在说什么?李文曜狐疑道。
此时,上首上传来南山先生苍老但洪亮的声音。
“如此再简单些,我给你们提一个字,第六法第一个字为‘皇’开头。”他道,同时又有笑声,“这应该不难了吧?”
草堂前依旧鸦雀无声,这就更难了,经义又不是韵诗,提起上一句就能顺出下一句,况且九法每个字都是意蕴深厚,乍一看简单,但因为太简单了,字字有味,不是烂熟于心,如何能猜出来?众学子反而惶恐不敢往下接话。
在一片安静中,有清亮的女声响起。
“的确不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