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决战河间(十六)-《铁血帝国》


    第(2/3)页

    ……

    京师南郊,南苑机场,夜色沉沉,机场一端的陆航兵营里却灯照如昼。

    全副武装的特务九联队联队长梁根生准将登上一部崭新的敞篷“汗马”战术越野车,踏着引擎盖,向面前整齐排列的车队举手抬额。

    敬了个长官回礼。

    没有多余地话,不需要再动员,命令已经传达到每个人意识深处,他们相信自己将要去保卫女皇陛下,维护帝国国体,当然,他们更相信与他们一同出生入死、浴血无畏的长官。

    这里是特务九联队开战以来第四次整编后的阵容:九个空降中队、两个空降战车中队,两个空降炮兵中队,一个支援中队。一个教导中队,总共千余人,配备的重武器包括14部新型“飞狼改”战|~米迫击炮和875米步兵炮。

    在瓦胡岛,在马来半岛,在西伯利亚的安加拉河畔,粱根生已经失去了太多地好部下、好战友,而侥幸活下来的人,正可谓精英中的精英,由他们带队。再补以特种作战学校的新毕业生,部队的整体素质就算恢复不到战前。保住帝国第一的水准还是没问题地。

    官兵是一流中的一流,装备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外形粗犷硬朗、使用所谓“减威力弹”、下方伸出长长弧形弹匣的承宪五年式七点九二毫米口径全自动突击步枪取代了使用手枪弹、威力射程偏弱的金陵十二年式九毫米冲锋枪。每个空降中队八十名编制员额中,绝大部分队员都配用这种突击步枪,而战车中队、炮兵中队和支援中队的士兵则视情配发金陵冲锋枪用于自卫。

    以枪族化概念设计、轻巧便捷、可单人使用且装弹机制灵活(五年式突击步枪的30发弹匣、专用75发弹鼓箱)的承宪五年式班用机枪则取代了沉重且火力灵活性不够(紧配用20发弹匣或100弹链)的金陵十年式轻机枪。每个空降中队地机

    按编制配有四挺这种机枪,正机枪手都是各中队最强因为他们的机枪配用的是最沉重的200下挂弹箱,而副射手除了背负备用弹箱和弹链,还配有突击步枪以掩护正射手。

    狙击手则换用了原本只配给装甲部队机动步兵的承宪四年式半自动步枪,这种使用全威力弹的长身管步枪既能狙击远程目标,又具有适当的火力持续性——它配有10发装的固定弹仓,无须拉枪栓退下扳机即完成一次发射,每分钟可发射三十到四十发。惟一地缺点就是对步枪而言,它过于沉重了。每个中队的狙击分队配备三支这种步枪,每名正射手一支,副手除携带远程精密望远镜外,另配突击步枪加以掩护。

    每个中队地掷弹筒分队还配有三具江南制造承宪五年式掷弹筒以取代一般步兵部队中常用的江南十一式掷弹筒,这种新式掷弹筒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消了后部的迫击炮式座,改为步枪式肩托,瞄准方式也改为步枪式的准星照门,可手持托肩发射而无须以迫击炮的座地方式发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除每名正射手配一具掷弹筒外和八到十六枚榴弹外,副射手通常携带十六枚到二十四枚榴弹,同样配有突击步枪用于掩护。

    比一般步兵使用的木柄手榴弹更轻巧更适合巷战的瓜形手榴弹,以及前线尚未普及的重型反战车手雷,空降中队的每一名战士都携有不止两三枚,更奢侈的是,每一名队员,无论官兵,无论兵种,都配有至少一支手枪——通常是制式的金陵自动手枪(12发弹匣),有私自加配笨重而威力惊人的德制毛瑟手枪(可配10发普通弹.:.长弹匣)或可靠性更好的江南造六响左轮手枪。

    战车中队的飞狼改轻战车配备四十五倍径的长身管37毫足以在五百公尺距离上击40毫米均质装甲,换句话说,在上,飞狼改的主炮足以打透帝国所有现役战车的车体正面装甲。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