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442章 开国大典-《贞观无太子》
            
            
            
                
    第(1/3)页
    贞观七年,九月十九。
    浇河城。
    对于大明王廷来说,这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天。
    然而对于更多人来说,今天他们只是一个见证者。
    见证一个王的诞生,见证一个王朝的兴起。
    而今天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承乾!
    天还没亮,不管是大明王廷的子民,还是远道而来的使团亦或者闻风而动的商贾,都早早的聚在了城头之下。
    大明王廷的开国大典便在这里。
    其实也不是李承乾非要把这开国大典设立在此。
    没办法,浇河城内是不足以举办如此盛会的。
    还是那句话,当今天下数得上的城池的都在大唐。
    浇河城虽然在吐谷浑算不得一座小城,但说起来,还是太小了。
    而且,吐谷浑本来就是以游牧名族为主,确实没有去营造一座城池的基础。
    想要打造一座城池,最重要的还是人。
    “想不到啊,短短一年时间,这片土地就换了主人。”
    城头之下,有人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吐谷浑霸占这片土地三百多年了,不是没人打过它主意,但谁也没想到,吐谷浑真就在一年之内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故。
    这是谁都没想到的。
    要知道,前隋也曾攻破过吐谷浑,但那又如何呢?不照样让慕容伏允找到机会再次复国成功了?
    没人敢小觑慕容伏允,也没人会小觑慕容伏允。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样的霸主居然败给了一个年仅十多岁的李承乾。
    “谁说不是呢?”有人闻言也是摇了摇头,道,“这个明王,不简单啊。”
    众人听他这么说,都是笑而不语。
    废话。
    明王要是简单能在短短一年间吞并整个吐谷浑?
    咚咚咚!
    就在此时,一阵密集的鼓声响起。
    “要开始了。”有人见状当即说道。
    随着鼓声的响起,红日东升。
    当然,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刻意的安排。
    这鼓声也是有讲究的,名曰迎日!
    而随着鼓声的落下,李承乾一袭盛装出现在城头。
    在他身旁,长乐睁着大大的眼睛东张西望。
    她有些激动,也有些兴奋。
    而在她身旁,便是苏氏等人。
    作为大明王廷的王妃,今天这个日子自然是少不了她们的。
    在她们后面,便是以普西偌为首的大明官员。
    “那就是明王吧?”城头之下,不少人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个最近一年时间里,大放异彩的少年,一个二个还是有些激动的。
    该说不说,回去吹牛逼的资本又有了。
    李承乾看着城下,心情也是有些激荡的。
    他也没想过,短短一年时间,他能做到这一步。
    一旁,普西偌看了看时辰,走过来小声说道:“殿下,是不是该邀请各国使团了?”
    闻言,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开始吧。”
    普西偌闻言对早就守在一旁的长孙冲点了点头。
    长孙冲则是给袁公公使了个眼色,这袁公公就是当初东宫的内侍。
    来到大明王廷后虽然暂且没受到李承乾的重用,但这样的场合,还是把他带来了。
    毕竟,有些东西还真就他会,比如此时,袁公公得长孙冲示意,当即就扯着他那独特的公鸭嗓,喊道:“明王口谕,传各国使者觐见……”
    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穿透力特别的强。
    尤其是在这清晨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听到他这话。
    这就是能耐。
    而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城下,各国使团也是纷纷云动。
    段纶更是深呼了一口气,他们这位殿下,是越来越让人觉得捉摸不透了。
    “走吧。”作为大唐的使团,他自然是有资格走在最前面。
    不说他们和李承乾的关系,单就大唐的实力,也定然是在各国之首。
    而走在他们后面的,则是薛延陀、吐蕃、苏毗、突厥及高句丽、西域诸国等。
    这个顺序也是有讲究的。
    不多时,众人依次走上了城头。
    “参见明王殿下。”
    李承乾看了看众人,微微摆手,道:“此番盛景,能得各国使团见证,实乃我大明之幸。”
    这些使团,他私下也接触过。
    当下不过是说些场面话罢了。
    段纶闻言,当即便笑道:“能见证此番盛景,也是吾等之幸。”
    “确实。”吐蕃使者也是笑道,“能见证此番盛景的机会可不多。”
    “对……”
    很快,一众使者都是出言笑道。
    李承乾没多言,严格来说,他们说得都没错。
    听他们说着,李承乾便对普西偌点了点头。
    此番开国大典的总指挥是他。
    当然,真正做事的人是长孙冲。
    长孙冲得到授意后,立马开始忙活了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