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霎时间,上百道目光汇聚于季秋一身。 此刻的季秋,便是朝堂之上唯一的焦点! “臣有两事上奏!” “这第一事,便是效宋朝旧制,再设武举!” 一言既出,便是石破天惊! 刘伯温赫然睁开双眸,用满是惊骇的目光看向季秋。 没错。 季秋从一开始,想要办成的事,就不是两件。 而是三件! “臣以为,当今之下,唯有北元,属我新朝心腹大患,需征讨之。” “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北元领土亦是辽阔,战端一开,恐旷日持久,难以维系。” “为江山计,臣奏请吴王,效仿国子监,于五军都督府设教场,纳军中勋贵后代,并民间贤才,在其中熟练弓马,精研兵略!” “可令军中年事已高之宿将,于教场当中为师,将征伐经验传授给我新朝后世之将领,以备不时之需。” “......” 季秋侃侃而谈,拿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武举”制度。 简单来说,这套制度,说是效仿宋朝的武举,实际上是后世普鲁士军事贵族,培养军官的那套法子。 在这套制度下,大明未来的勋贵子弟,想要继承爵位,就需要进入五军都督府学习,由各位沙场宿将亲自进行教导,在考核完成之后,才能够袭爵。 若是失败,那便换一人再来,期间族中的爵位会一直保留,直到有人成功袭爵。 袭爵之后,便是笔试与实战相互结合的授职考核。 这期间不再是只有勋贵子弟参加的考核,还有从寻常人家,选拔而出的英才。 考核成绩优异者,最高可获千户,最低也是跟季秋一样的七品总旗。 除此以外,勋贵子弟不得在朝中担任非军事职务。 若是族中子弟上进,也可派遣多位子弟进学,同样可根据考核成绩获职。 武举全程,皆由五军都督府内部负责,朝中文官不得插手! 像这样确定一整套完善的军官培养,晋升制度,便是季秋要做的第三件事! 宋朝乃至于未来大明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文强武弱。 明明是国之栋梁的武将,却被迫成为了文官的依附。 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因为武人没有像科举一样,稳定而又完善的培养晋升制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