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再过十几年,朱元璋其实也搞出来了一套类似的军官培养制度。 但紧随其后的一场蓝玉案,将大明勋贵几乎一网打尽,武人一瞬间彻底失势。 待到朱元璋死后,上台的“建文三贤”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力,便轻而易举的废除掉了武举。 直到朱棣登基后,新一代的靖难勋贵扛起大梁,才将武举恢复。 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对于勋贵,打击程度远胜过“蓝玉案”的土木堡之变,直接彻底葬送了大明的勋贵势力! 至此,武举形同虚设,多次兴而后废,废而后兴,成了笑话。 武将自此之后,也成为了文官的附庸,再无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锐气,直至明朝灭亡。 欲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先建设强大的军事! 是以季秋,绝不会让大明重蹈覆辙,走上南宋的老路! 但这样的局面,同样不是文官希望看到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勋贵和皇权,天生就是同进同退的关系。 因为只有皇权稳固,江山太平。 勋贵们手中的“长期饭票”,也就是爵位,才能够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勋贵掌兵,他们和皇权站到一起,就意味着皇权牢牢把持着军权,只敢背地里使坏的文官当然不敢造次。 所以宋明两朝,文官都不遗余力的打压武将。 其本意,并非是为了重文轻武,而是为了打压皇权! 至于这样做所带来的国防废弛,难以抵抗外敌入侵等种种恶果,自然不在这群人担心的范围内。 也正是因为这样,季秋更是要把这件事落实下去。 别忘了,季秋主打的就是文官不痛快,那么他就痛快了! 至于推行这个制度,会不会使得勋贵势大,难以解决。 季秋根本就不担心。 勋贵强盛,手握军权,就容易滋生野心,掀起祸乱? 放屁! 这只不过是士族豪绅编纂出来,欺骗世人的又一个谎言! 第(3/3)页